https://jzb123.huajiaedu
年轻人收藏的破烂儿“破烂儿”里,到底有什么
编辑:汤晓雪 来源:中国青年报 浏览次数: 次 发布时间:2024-05-15 11:13:55 【字体:小 大】一支墨水用尽的年轻空笔芯还有什么用?它从前的塑料包装袋呢?在被扔进垃圾桶前,咖啡打包袋里的人收收据、纸巾和杯套,破烂儿会不会有另一种归宿?年轻
在社交网络平台,一群年轻人建立了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收https://jzb123.huajiaedu破烂”小组,1万多人精心收集并展示他们的破烂儿珍宝,自诩“收藏艺术家”。年轻同名话题在另一平台有超过1250万人次的人收浏览量。
价值不菲的破烂儿古董文玩,或是年轻根脉深厚的传家宝物,都不属于这些“艺术家”的人收收藏对象,他们喜欢糖纸、破烂儿咖啡包装袋、年轻雨燕直播足球免费购物发票或用完的人收香料瓶等。
很难想象这些“废品”承载的价值,除非你走进收藏者的故事。
初高中6年收集1024个笔芯包装袋,是“水番师傅”入组第一帖。根据不同品牌、不同系列,她把1000多个薄薄的塑料袋一个个码好,装进大大的月饼铁盒。
根据这位网友的讲述,她读初中时,县城里新开了一家文具店,一整面玻璃墙,雨燕足球高清免费直播放的全是笔,是县城文具“天花板”。她只买笔芯,“因为其他东西贵”。
她为每一种笔芯袋子拍照,做好名称批注。看到印象深刻的系列,还会写下独属于自己和这个系列的小故事:
“第一次知道‘香榭丽舍’就是通过笔芯袋。”
“这个女孩图片,初中那会儿好流行用类似的图片做QQ头像、装扮QQ空间。”
“‘海派甜心’这款我印象很深……因为和剧中男主角的发型有点像,我被男同学喊‘香菇头’喊了很久……”
生活透过这些“小孔”成像,留在“废品”上,记住泛黄往事。“虽是无生命的物品、是破烂、是垃圾,但它们也是带有情绪记忆的。”
人和物的关系不是新鲜话题。如果我们仅仅把物品当作工具、对象,物品也就可能只有呆滞的使用价值。如果把它嵌入我们的生活系统中来考量,那么物品所包含或被赋予的价值、功能和意义就富于变化且充满活力。
夹在书里的薄荷糖纸已经闻不到淡淡的薄荷香,但能让人闪回到高中时那个昏昏欲睡的下午。撕下来的奶茶标签有点发黄,但触摸那些黑体小字,第一次喝到人生最佳口味时的满足感又隐隐浮现。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中储存了如此多的记忆,它们都曾真实地走进生活,“我们原来这样活过”。
正如青年学者王小伟所写:“我的体会是,一个人的一生,似乎就是他/她用过的、正在使用的和从未使用但业已拥有的东西构成的。”随着时间的推移,一件物品有自己的生命周期,用途随年限的增长而变化。到最后,它将会作为我们个人历史的物理标记,储存着大量不为外人所知的生命信号。
构成人生的不只过去,还有未来。
那些废品、“破烂儿”,也不仅仅只满载历史和记忆,对于未来,它们是锚点一样的存在。
把博物馆、美术馆的海报贴在房间里或者裁成小画,满满贴完一大本笔记本;旅行带回最棒的纪念品是各地的明信片和信封;收集杯套也可以总结出一种杯套美学。不少年轻人把日常的美感和诗意一点点收集起来,藏进自己的“废品堆”。
抵抗这种行为的观念也火过。日本作家山下英子著有《断舍离》,这本书在中国出版后,“断舍离”的生活方式一度流行。在书的开篇,作者写过这样一句话:“放手一个无用之物,就腾出一点空间。处理一件多余之物,就减少一份负担。减少一次浪费,就恢复一分精气神。然后,翻开人生新篇章。”在这种观念下,物,是物欲,是执念,是对我们轻盈人生的阻碍。
倒推二三十年,人们对物品格外珍惜。结婚时搬进家里的“三大件”会成为家人一样的存在。由于物资匮乏,人们格外需要,格外珍惜。
处在工业文明时代,形形色色的物品铺天盖地向我们涌来,“断舍离”是人们对于塞满货架的商品做出的无能为力的消极抵抗。我们期望,不买那些不需要的,舍弃那些无用的,最大程度上切断与物的联系,从而实现身心自由。
年轻的“收藏艺术家”自愿“为物所累”。在物资丰富的当下,他们赋予同质的工业品私人化的特征。看似被消费主义裹挟的行为,恰恰是反消费主义的。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——充满喜怒哀乐的真实生活,拥挤温暖的精神世界。
人类学家项飙说,所有宏大的东西都是在具体的过程当中叠加出来的。在不确定的时代,那些“破烂儿”的收藏家们,用日常生活中的小碎片,堆出自我和生活具体的样貌——那是他们宝贵的精神角落。(实习生 严诺晗)
(责任编辑:百科)
-
从1997年到2025年,28载岁月流转,如果把28年浓缩成28秒,每一秒都是香港精神的缩影。从五星红旗庄严升起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入发展,香港与祖国同呼吸、共命运。28载,香江水澎湃不息,紫荆花永远盛 ...[详细]
-
2025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纪念日。28年来,香港发生了哪些改变,有了什么新面貌?无论是普通民众,还是政界人士,对香港日新月异的发展都深有体会。纪念日到来前夕,中新社记者与港人面对面,探寻 ...[详细]
-
Lily是一名古巴籍女歌手,她在中国工作已经六年多,以前在广州、三亚工作过,2024年9月来到新疆伊宁市。她第一次来伊犁,发现伊宁市与她去过的中国城市都不一样。新疆女生的化妆风格,还有音乐与美食,都让 ...[详细]
-
“分居型”过春节 彼此舒心就好 编辑:汤晓雪 来源:钱江晚报 ...[详细]
-
央视网消息:随着高考临近,各地学校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考前解压活动,帮助学生们释放压力,以自信、积极的心态迎接高考。此外,各地多部门多措并举,协同开展高考护航行动。各地多部门协同开展高考护航行动在江苏南 ...[详细]
-
“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”2024年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正式列入新职业名单。在这群活跃于文博与潮玩交叉地带的“年轻力量”中,90后的曾舟,让三星堆的文物青铜神树、大立人“动”了起来,也让国宝变成地方美食的 ...[详细]
-
今年暑假,位于泉州市东海公共文化中心的泉州市科技馆新馆成为很多市民,特别是学生群体的参观打卡新去处。近日,有不少读者致电96339咨询关于预约、入馆和参观相关事宜。据此,记者联系了泉州市科技馆,为读者 ...[详细]
-
中国超有young:外国人拍中国 = AI 造假?上合国家青年用镜头回应网络质疑
中国日报网7月1日电记者 潘一侨 于涵)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,文化交流已成为连接各国人民心灵的重要纽带。而有这样一位俄罗斯博主,她用镜头记录下在中国的点滴,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多元的中国,她就是诺娃。 ...[详细]
-
合肥,再迎一场国字号盛会。6月10日,以“汇聚网络正能量 引领时代新风尚”为主题,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合肥开幕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也是该“国字号”大会首次在长三角及中部地区举办。 网络空间是亿万 ...[详细]
-
【滔滔两岸潮】台湾小伙热爱考古 与古遗址“对话”感受先人智慧
北京玉渊潭赤嘴潜鸭“新丁” 成民众“打卡”心头好潘志威出生于台湾东北部的小城宜兰,从幼时开始跟着父母到大陆求学生活,目前正在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就读的他告诉记者,最近他热盼暑期的到来,只为再次走进济南章丘 ...[详细]